春節,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。萬物本乎天、人本乎祖,祈年祭祀、敬天法祖,報本反始也。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文化內涵,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。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、祭祀以及天象、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。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,以謝天地神靈、祖先恩德的活動。早期的節日文化,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、天人合一、慎終追遠、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;一系列的祭祀活動,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。
“年”的概念,來自上古歷法,《盤古王表》與《三命通會》均有載:“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,以定歲之所在”。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,“年”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。地球繞太陽一周,歷法上叫一年,循環往復,永無止境。人們根據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節氣的不同,定出一年之歲首。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歷法的“立春”。上古歷法“立春”分界(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)的基準線,位于今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;當節氣“立春”時,那一線以南的華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,但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冬。
古人寫對聯
上古時代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。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,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后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,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、祖先的恩德,祈求豐年。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,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;如嶺南部分地區(廣東)沿承有在歲首拜歲的習俗,新年期間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,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。
張貼對聯
上古(古國時代):以立春為歲首(上古歷法,陽歷,天象“斗柄指寅”)。夏商周: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,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,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(陰歷)。秦始皇統一六國后,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(陰歷)。漢朝初期沿用秦歷。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,即公元前104年,天文學家落下閎、鄧平等人制訂了《太初歷》,并吸收了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,將原來以冬季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。經歷代發展,后人在早期歷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歷。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(陰歷,又稱農歷或陰陽合歷),直至今。
福到了
辛亥革命以后,逐漸改用公歷紀年(屬陽歷的一種,又稱格里高利歷)。后來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,又鑒于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“立春”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,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“春節”,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“元旦”。
竹報平安
遠古時代,已有干支歷法(陽歷)及歲時的雛形。文獻《盤古王表》與《三命通會》均載:“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”。十天干曰:閼逢、旃蒙、柔兆、強圉、著雍、屠維、上章、重光、玄黓、昭陽;十二地支曰:困頓、赤奮若、攝提格、單閼、執徐、大荒落、敦牂、協洽、涒灘、作噩、閹茂、大淵獻。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,后世用于歷法、術數、計算、命名等各方面(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《資治通鑒》就以這套干支術語紀年)。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,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。
一家人吃年夜飯
周代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十月獲稻,為此春酒,以介眉壽。…十月滌場,…曰殺羔羊,…萬壽無疆。”文獻中記載了人們在十月收獲后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,此場景并非歲首節俗活動,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。先秦時期,南北風俗各異,各地風俗尚未融合、傳播、普及,歲首的節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。
晚輩向長輩拜年
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,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,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,此后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祖的記載。如東漢崔寔《四月民令》中提到,“正月之旦,是謂正日。躬率妻孥,絜祀祖禰。”
親朋好友相互拜年
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。其中,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,已逐漸被淘汰,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,像貼春聯、貼年畫、貼“福”字、剪窗花、蒸年糕、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。
小孩拜年壓歲錢”
舞龍舞獅,意寓吉祥
東莞市二郎神影像設備有限公司 ?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:優速網絡 ?
公司地址: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二郎神科技園一棟整層(湖景大道與金沙路叉口金沙路1號)
電話:0769-89875346 傳真:0769-82010632 備案號:粵ICP備16128264號
生產基地: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二郎神科技園一棟整層(湖景大道與金沙路叉口金沙路1號)
電話:0769-89875346 傳真:0769-82010632 手機:13509801025
掃一掃,更精彩